滿族頒金節來歷與相關習俗 農歷十月十三日是滿族的命名紀念日,也稱"頒金節"。 清前滿洲(建州)民間一直流傳著農歷冬日,即秋收打場后,群眾自發舉行慶賀豐收、祭天酬神活動,這 是滿洲人最快樂的 。 皇太極1626年繼承汗位后,勵精圖治,審時度勢,進行改革,對內建官分職,加強君權,把推行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政策作為"治國之本"。對外緩和漢滿民族矛盾,倡導滿漢一體,后金國日益強悍,以女真人為主體的滿洲共同體得以壯大發展?;侍珮O順應時勢,采取果斷措施改變族稱。 公元1635年11月22日(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農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根據這一習俗,擇日公布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命令:"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至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清太宗實錄》卷25)從此,正式將女真族改稱"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并統一使用?;侍珮O宣告改名后,還將檔籍、文獻中有關"諸申"字樣一律改為"滿洲"。至此,一個以"滿洲"命名的民族便出現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滿洲"名稱的確定,標志著一個古老民族有了新的發展契機。不久,"滿洲"作為新民族再度入主中原,建立了延續260多年,幅員遠比明朝遼闊的大清王朝,并確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 的格局。辛亥革命后,"滿洲族"又簡稱"滿族"。1952年國務院發文,正式將"滿洲族"改稱"滿族"。 1989年10月,由遼寧省民族研究所倡導,在丹東市舉辦了"首屆滿族文學藝術研討會",經過專家研討,一致認為把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的紀念日,即農歷十月十三日稱作"頒金節"較為合適。會后,遼寧省《滿族研究》及其與會的專家、學者都進行了廣泛宣傳,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此,滿族"頒金節"的名稱也便流傳開來,一些地區的滿族組織和群眾競相以"頒金節"為名,于這天舉行慶?;顒?,以紀念滿族誕生。"頒金"是滿語的譯音。按胡增益1994年7月編輯出版的《新滿文大詞典》用拉丁文注音,意為"生計"、"生存",或"生得"、"生長"等。"頒金節"是滿族同胞慶祝自己民族生成、生長之意,用來形容滿洲共同體的新生和生機勃勃。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先生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中說:"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滿族人看到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而滿族沒有,就把滿洲的命名日,也就是陰歷的十月十三日定為頒金節。頒金節是滿語的漢語譯音,意思是新生活的開始,這就是頒金節的來歷。" 我市滿族聯誼會于2008年將滿族頒金節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誕生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每年這 ,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穿上民族服裝,以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氣氛熱烈火爆,每一項活動都帶有濃厚的滿族文化色彩,表現了滿族同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英勇善戰的民族精神和喜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民族習俗。 祭祀 祭天是滿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按照滿洲人每年打完場后祭天酬神慶豐收的古老習俗,頒金節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一般以家族為單位。 滿族的民間祭天也稱"院祭"、"祭神桿"。祭天的神桿滿語稱為"索倫桿子",是祭天的主要器具。滿族祭天在各家院中所立的神桿有言稱長九尺者,亦稱代表九層天。農歷十月十三日這天清晨,將一純烏毛豬置于牲案上,"先提耳灌酒,后省之(殺了),將豬血涂與桿頂端,以祭天神"。再于接近桿頂端處扎草把或頂部置錫斗,放上五谷雜糧以及供神的純烏毛豬的雜碎與完整的生殖器,祭供烏鴉神與喜鵲神用。祈求神靈、喜鵲、烏鴉來享。 將祭豬煮至七八分熟,各姓按規矩把豬切成八、九、十三等不等肉塊,仿全豬原型擺放于供桌之上(稱擺件),也有供整個燎毛豬的。薩滿跪在桿子前面高聲誦讀祭天禱詞,內容多為祈福、祛祟。 滿族民間還有一種祭天,即祭"索倫桿",又稱為"立桿"大祭,由穆昆達主持。 娛樂 祭祀儀式結束后,男女青年紛紛聚在一起,或跳舞唱歌或敲鑼打鼓吹嗩吶扭秧歌。滿族傳統民間舞蹈形式較多,如莽勢舞、太平鼓、笊籬姑姑、八角鼓和秧歌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娛樂性強,在歌唱和歡笑中,形成熱烈的集體群舞。 "莽勢"舞又稱"空齊"舞。"莽勢"舞是喜慶的宴會上、節日里、或為老人祝壽,或在宗廟祭祀中歡跳,用來表示慶賀、祝福。它以剛健、優美的各種舞姿,表現了滿族人民古老的漁獵生活,艱苦創業的戰斗和對豐收、勝利的歡慶。 秧歌是深為滿族人喜愛的集體歌舞,每逢節慶必扭秧歌,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秧歌隊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我國東北特別是遼東一帶至今仍保留著清代滿族秧歌的古老風貌。滿族秧歌有許多是模擬征戰和狩獵的姿勢,動作奔放、舞姿優美,反映了滿族人民古樸、粗獷、豪放的民族氣質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競技,滿族是地道的馬上民族,最重騎射,無論日常宴飲會聚,還是舉行祭祀、慶典等重大活動,都要競習騎射,娛人娛神。騎射演變成為滿族傳統的民風民習的體育競技項目后,除沿襲女真族騎馬、射柳外,還有擊球、跳馬、跳駱駝等古樸項目。 孩子們也快樂地玩著適合自己的游戲,如:"歘嘎啦哈"、"老鷂子抓小雞"、"跑馬沖城"等都是滿族兒童喜歡的傳統游戲。 飲食 在男女青年和孩子們盡情娛樂和玩耍的時候,婦女們一直在忙碌著節日的美食。滿族的飲食自古以來既簡單古樸,制作和食用方法也粗陋方便。糕點注重香酥甜脆,飯食注重粘軟甘酸,菜肴則香醇偏咸,喜食野味。據考古證明,秦漢時期滿族的先人就已經有了用燒、蒸、煮等方法而熟食。至女真人時,其飲食多是粟肉兼食,基本沿襲先世舊俗。 主食 主要以小米、玉米為主,兼食雜糧。因常年生活在山林中,尤其在冬季,故喜食大黃米干飯,粘火勺、粘豆包、粘糕等粘軟耐消化食品。而今則以玉米、大米為主食,雜以餑餑。滿族餑餑是滿族面食風俗的一大特色,故素有"滿點漢菜"之稱,"滿點"即概指滿洲餑餑而言。滿族人家常常在不同季節制作不同種類的餑餑。如春季的打糕、菠蘿葉餑餑;夏季的蘇子葉餑餑、酸餑餑、炸角子:秋冬季的粘豆包;四季都可食用的豆面餑餑、發糕;既可食用又可做禮品或祭祀供品的搓條餑餑、薩其瑪、撒糕、芙蓉糕等。另外,玉米除磨制成大小不等的馇子外,還可制成酸湯子、饸饹等。 這 少不了的是更具 民族特點的"小肉粥",俗稱"韃子粥"。其做法是:將豬肉切成小丁,放在鍋里煸炒至變色、添湯、加鹽及其它調料,調好口味后,將淘洗干凈的小米或黃米等放入煮成粥即可。 菜肴 滿族菜肴以肉食為主,尤其喜食豬肉。 八大碗 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乾隆時期政局穩,經濟發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稱雄飲食業,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味也應運而生,專業性飲食店鋪日益增多,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滿族八大碗深受民間歡迎,《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滿族八大碗的菜名為: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 、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 、御府椿魚 、阿瑪尊肉。 大鍋肉 滿洲人家祭神還愿或年節喜慶,必吃大鍋肉。通常的吃法,據《遼古塔紀略》載:"將豬肉、頭、足、肝、腸收拾干凈,大腸以血充滿,一鍋煮熟。請親友到炕上,炕上不用桌,鋪設油單,一人一盤,自用小刀片食。"粗獷豪放的吃大鍋肉及食特性,保留了射獵民族于荒野、肢解烀煮獸肉和燒烤全獸,陳置于地、持刀切割而食的古老風俗。 血腸氽白肉 傳說白肉血腸最早是滿族人祭祖還愿時,獻于諸神的?,F已成為滿族人雅俗共賞的特殊風味名菜。其菜做法:先選出新鮮的豬血和腸。在血中加入少量的蔥花、大蒜、姜末、花椒面、鹽、醬、味精等調味品,攪勻后,灌入洗凈的豬腸中。再將選好的帶皮的肥豬肉(也可肥肉上略帶點瘦肉)放在涼水鍋里煮,煮至八分熟時撈出來,切成薄片,此時肉片潔白、光滑、舒展。再把切好的血腸和肉下在酸菜鍋里,加上調料,酌情放粉,煮沸。食之,其肉肥而不膩,其腸鮮嫩醇香,湯菜可口,營養豐富。 飲酒 飲酒是滿族人傳統習慣。滿族人宴會、待客必喝酒,滿族喝酒"凡飲酒時不食",飲畢再用飯菜。 滿族人早期所飲的主要是"米兒酒","米兒酒"以糜(黃米)釀造,色黃,俗又稱"黃酒"。因其多在秋天釀造,又稱"秋酒"。滿族人后來盛行"燒酒",寧古塔滿人稱為"湯子酒"(或馇子酒)。燒酒多以高粱配制,性烈,飲之可以活血驅寒,因此,尤其受到滿族人喜好。 人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熱鬧娛樂至盡興。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滿族傳統文化的不斷進步,一些古老的風俗,如祭祀風俗已逐漸淡化,成了歷史遺跡,只在滿族聚居的村落還有保留,有些祭祀中的禮儀演變成了滿族人喜慶娛樂的活動,因此,滿族頒金節的慶?;顒右苍谙蚨嘣l展。在一些鄉村,仍然保持著它的原貌,它的原汁原味,而在比較發達地區,特別是城市,滿族同胞正以新的形式和物質條件來表現頒金節慶豐收和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的習俗。節間的祭祀意識已經簡化,封建宗法性的內容已經棄掉。他們舉行集會,表演滿族歌舞舉辦秧歌或體育競技項目比賽,有的還增加了經貿活動。滿族傳統食品、小吃及其他一些滿族民俗物品也成了節慶活動的暢銷貨。 近年來,在每年的"頒金節"節慶活動中,許多滿族作家、畫家、藝術家、攝影家都現場為大家寫詩作畫,展示作品,表演精湛技藝,十分熱烈而有趣,為"頒金節"的慶?;顒幼⑷肓诵碌膬热?,在許多方面賦予這個內涵豐富的民間節日以新的意義。 ?。ɡ罹S峻)